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胃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毛病。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具有储存、消化吸收、分泌、防御等功能,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关于胃的相关知识众说纷纭,尤其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常识,但这些常识都正确吗?

本期基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发表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为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 

小误区一:经常喝粥对胃好。

真相:需分人群。对于胃病患者可在发病急性期经常喝粥;对于健康人若长期喝粥则对胃没有好处。

小误区二:酒前喝牛奶能护胃。

“碱性的牛奶能中和酸性的胃液、涵盖胃壁,缓解酒精所造成的损伤。”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真相:恰恰相反。在喝酒前或喝酒时喝牛奶,牛奶中的钙会促进胃酸分泌,给胃带来负担,胃炎患者的病情会更加严重。

小误区三:萎缩性胃炎都会变成胃癌吗?

萎缩性胃炎患者是胃癌的高危人群,但并不意味着慢性萎缩性胃炎必然会发展成胃癌。胃癌前兆分为两类: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疾病,当发生肠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学变化,才会成为癌前病变。在萎缩性胃炎到胃癌期间,我们及时正确干预就可以截断疾病的进程。

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发生在胃的黏膜层,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在胃镜下可以表现为黏膜细胞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慢性胃炎是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男性略高于女性。

慢性胃炎的病因: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因、

2.不良的饮食习惯与部分药物摄入-相对常见的病因、

3.自身免疫因素-不常见的病因。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一般基于其病理、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

1.基于病理所见分类: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基于胃炎分布范围分类:

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

3.特殊型慢性胃炎:

巨大肥厚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感染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和化学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1.无特异性慢性胃炎:

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腹胀和饱胀感等,与消化不良症状谱相似。

2.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

常无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铁、维生素B12、叶酸等必需微量物质吸收障碍,如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等。

3.特殊型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各异,如嗜酸性粒细胞以黏膜、黏膜下浸润为主时多见腹痛、恶心、呕吐,以浸润肌层为主时可出现幽门梗;巨大肥厚性胃炎临床表现为渐进性、隐匿性的腹痛、恶心、呕吐症状,常伴有因严重蛋白质丢失导致的外周水。

慢性胃炎的治疗:

1.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2.根据症状选择单独或联合应用药;

3.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化调整。

慢性胃炎的调养:

1.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饮食时间的规律性。

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2.起居:

劳逸有度,应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和熬夜。

根据气候变化,注意防寒保暖,秋冬季节易诱发慢性胃炎的复发。

3.情志:

要保持心情舒畅。

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慢性胃炎的癌变预防:

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活动性炎症并对萎缩甚至肠上皮化生有阻断或逆转作用,达到预防作用,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2.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

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如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硒、大蒜素等。

3.传统中成药。

临床上有多种中药可缓解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甚至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从而达到预防癌变的目的。

虽然慢性胃炎并非急重症或疑难病,但因其是多种胃病或其他器官疾病的基础疾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公众需重视其治疗特别是癌变预防。相信通过应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正确使用药物、改善生活习惯等措施多管齐下,有望较好地控制慢性胃炎的病变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3):145-175.

[2]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1):731-741.